在西门子 PLC 控制多台环循穿梭车系统中,防撞与排队算法是核心安全逻辑,需兼顾 “实时性(毫秒级响应)”“可靠性(避免误触发)” 和 “效率(减少等待时间)”。以下基于基于西门子 S7-1200/1500 PLC(支持结构化编程与 FB 块复用)的完整方案,包含硬件架构、防撞核心逻辑、排队调度算法、程序实现示例四部分,适用于环形轨道(单轨双向 / 双轨单向)场景。
一、系统硬件架构与防撞基础设计
环循穿梭车(简称 “AGV” 或 “穿梭车”)的防撞核心是 “空间分区 + 状态互锁”,需先明确硬件配置与轨道分区规则:
1. 硬件核心组件(以 S7-1500 为例)
组件类型 | 型号 / 功能 | 作用说明 |
---|---|---|
PLC 主体 | S7-1500 CPU 1511C-1 PN | 主控制器,处理防撞逻辑、排队调度、与穿梭车的 Profinet 通信 |
位置检测 | 激光测距传感器(西克 SICK DME5000) | 实时采集每台穿梭车的轨道位置(精度 ±1mm,刷新频率 100Hz) |
轨道分区模块 | 接近开关(倍加福 NBN8-12GM50-E2) | 将环形轨道划分为 “物理分区”(如 10 个分区,每个分区对应 1 个接近开关,标识分区占用状态) |
车车通信 | Profinet IO-link | 每台穿梭车通过 Profinet 接入 PLC,实时上传 “自身状态(运行 / 停止 / 故障)”“目标位置” |
紧急停止 | 硬件急停按钮 + PLC 软急停信号 | 双重安全保障,防撞逻辑触发时立即输出急停指令 |
2. 轨道分区规则(关键!避免空间重叠)
将环形轨道(总长 L)按 “穿梭车最大长度 + 安全冗余” 划分为 N 个独立物理分区(如轨道总长 100m,每台穿梭车长 2m,安全冗余 1m,则分区长度设 3m,共 34 个分区),规则:
二、防撞核心逻辑(三层防护机制)
采用 “预碰撞检测→实时距离监控→硬件急停” 三层防护,确保无遗漏:
1. 第一层:预碰撞检测(路径预申请)
在穿梭车启动前,PLC 先校验 “目标路径是否冲突”,核心是 “分区占用表” 与 “路径规划” 的匹配:
2. 第二层:实时距离监控(动态防撞)
穿梭车运行中,PLC 实时监控 “前后车距离”,避免因位置检测延迟导致碰撞(适用于分区边界附近的动态场景):
3. 第三层:硬件急停(终极防护)
当 PLC 检测到 “预碰撞 / 实时距离” 逻辑失效(如传感器故障、通信中断),触发硬件急停:
三、排队调度算法(效率优先 + 优先级适配)
当多台穿梭车申请冲突时,需通过排队算法优化通行效率,推荐 “最短路径优先 + 动态优先级” 算法,兼顾效率与特殊需求:
1. 排队队列结构(全局 DB 块管理)
用 PLC 的全局 DB 块(如 DB200)建立排队队列,存储待通行车辆的核心信息:
变量名 | 数据类型 | 说明 | 示例值 |
---|---|---|---|
DB200.Queue[1].CarID | INT | 排队车辆 ID | 2 |
DB200.Queue[1].PathLen | REAL | 车辆的目标路径长度(m) | 15.2 |
DB200.Queue[1].Priority | INT | 优先级(1 = 最高,5 = 最低) | 2 |
DB200.Queue[1].RequestTime | DWORD | 申请时间(PLC 系统时间,ms) | 1620000000 |
2. 调度优先级规则(按权重排序)
PLC 每隔 100ms 对排队队列进行一次排序,选择 “权重最高” 的车辆优先通行,权重计算逻辑:
plaintext
权重 = (6 - Priority) * 1000 + (1000 / (PathLen + 1)) + (1 / (当前排队时间 + 1)) # 说明: # 1. 优先级越高(Priority越小),权重基数越大(如Priority=1→5000,Priority=5→1000); # 2. 路径越短(PathLen越小),权重越高(避免长路径车辆占用轨道过久); # 3. 排队时间越长,权重略增(避免某辆车长期等待)。
3. 动态释放机制(提高轨道利用率)
当某台穿梭车到达目标位置后,PLC 立即释放其占用的所有分区,并重新触发排队队列排序,让下一辆权重最高的车辆启动,流程:
四、程序实现示例(西门子 S7-1500 ST 语言)
采用 “功能块(FB)” 结构化编程,将 “防撞检测”“排队调度” 封装为独立 FB,便于复用与调试。以下是核心 FB 的实现代码:
1. 防撞检测 FB(FB100:CollisionDetection)
西门子PLC穿梭车防撞检测FB
V1
创建时间:22:54
2. 排队调度 FB(FB200:QueueScheduler)
西门子PLC穿梭车排队调度FB
V1
创建时间:22:54
五、关键调试与优化要点
六、适用场景扩展
若你需要某类特定场景(如双轨、多岔道)的详细逻辑,或需补充 HMI 界面设计、上位机通信(如与 MES 系统对接),可告诉我具体需求,我会进一步优化方案!
中央监控系统
中央监控系统(Central Monitoring System,CMS)是一种通过集中化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及网络架构,对特定区域、设备或流程的运行状态、安全情况、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分析、预警与远程控制的综合管理系统。其核心目标是实现 “可视化监控、集中化管理、智能化预警”,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智能建筑、交通枢纽、安防安保等领域。
一、中央监控系统的核心组成
系统通常由 “前端采集层、传输网络层、中心控制层、应用呈现层” 四层架构组成,各层功能明确且协同工作:
层级 | 核心设备 / 组件 | 主要功能 |
---|---|---|
前端采集层 | 传感器(温湿度、压力、红外等)、摄像头、PLC、智能仪表、RFID 读卡器等 | 直接接触监控对象,采集原始数据 / 信号(如视频画面、设备温度、运行参数、人员移动信息) |
传输网络层 | 以太网(TCP/IP)、光纤、4G/5G、LoRa、工业总线(Profinet、Modbus)等 | 将前端采集的信息稳定传输至中心控制层,需满足 “低延迟、高可靠、抗干扰”(尤其工业场景) |
中心控制层 | 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视频录像机(NVR) | 对传输数据进行处理与存储:如数据解析、格式转换、视频压缩、冗余备份,是系统的 “数据中枢” |
应用呈现层 | 监控软件平台(如组态软件 WinCC、安防 CMS 软件)、显示终端(大屏、显示器、移动端 APP)、操作台 | 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监控信息(如仪表盘、报表、视频画面、告警弹窗),支持用户操作(如远程控制设备、查询历史数据) |
二、中央监控系统的核心功能
不同场景下的系统功能有所侧重,但核心能力可归纳为以下 5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