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系统的脉冲算法是实现精确位置控制、速度调节和运动平滑性的核心技术,主要用于将上位机(如 PLC、运动控制器)发送的脉冲信号转换为伺服电机的实际运动。以下从脉冲与运动的映射关系、核心算法逻辑、关键参数计算三个方面详细说明:
伺服电机的运动(位置、速度)与脉冲信号的数量和频率直接相关,核心映射公式如下:
位置与脉冲数的关系
电机转动的机械角度 / 位移由输入脉冲总数决定:实际位移=电机每转脉冲数脉冲总数×导程(或螺距)
其中,电机每转脉冲数 = 电机固有步距角对应的脉冲数 × 电子齿轮比(电子齿轮比由伺服驱动器参数设置,用于放大或缩小脉冲分辨率)。
例:1.8° 步进电机(每转 200 脉冲),驱动器电子齿轮比设为 5,则每转需要 1000 脉冲(200×5)。
速度与脉冲频率的关系
电机转速由脉冲信号的频率决定:转速(r/min)=电机每转脉冲数脉冲频率(Hz)×60
例:脉冲频率 5000Hz,电机每转 1000 脉冲,则转速 = (5000×60)/1000 = 300 r/min。
伺服系统的脉冲算法需实现 “脉冲指令→运动控制” 的闭环转换,包含以下关键环节:
为避免电机启停冲击,需对脉冲频率进行平滑过渡控制,常用梯形速度曲线或S 型速度曲线算法:
以 PLC 控制伺服电机的定位运动为例,核心参数计算步骤:
电子齿轮比设置
若机械系统中,电机转 1 圈对应工作台移动 5mm,要求控制精度 0.01mm,则:
每 mm 所需脉冲数 = 电机每转脉冲数 / 5mm
若电机每转 1000 脉冲,则 0.01mm 对应脉冲数 = 1000 / (5×100) = 2 脉冲
电子齿轮比需设置为:输入 2 脉冲对应 0.01mm 位移。
加减速脉冲数计算
设最大频率 fmax=10000Hz,加速度 a=1000Hz/ms(每毫秒频率增加 1000Hz):
脉冲频率实时调节
伺服驱动器通过中断程序实时更新输出频率,公式:加速阶段匀速阶段总前减速阶段
脉冲频率上限:需小于伺服驱动器的最大响应频率(通常≤500kHz),避免丢步。
刚性匹配:根据负载惯量调整加减速参数,惯量大时需减小加速度(延长加速时间)。
指令平滑性:高频脉冲需硬件支持(如 PLC 的高速脉冲输出端口),避免因软件延迟导致频率波动。
伺服脉冲算法的核心是通过数学模型将数字脉冲转化为连续的机械运动,并通过闭环反馈消除误差,最终实现高精度、高动态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