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轴断裂是机器人电机的严重机械故障,通常由瞬时过载、长期应力累积、制造缺陷或安装不当等因素导致,具体原因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电机轴承受的瞬时扭矩或轴向力超过其材料强度极限,导致脆性断裂,常见场景包括:
机器人碰撞或卡滞:机器人运动时突然遇到刚性阻挡(如工件错位、导轨卡滞),电机输出扭矩瞬间飙升(可能达到额定值的 3-5 倍),电机轴在 “硬冲击” 下因剪切力过大断裂。例如,喷涂机器人喷枪意外碰撞工件,或搬运机器人抓手卡滞在料架上,均可能引发此类故障。
急停或反向制动冲击:机器人在高速运行时突然急停(如触发安全限位),或在高负载下快速反向运动,电机轴会承受巨大的惯性扭矩(尤其是大惯量电机),若制动瞬间应力集中在轴肩、键槽等薄弱部位,易导致断裂。
外部异物卷入:电机轴端(如联轴器、同步带轮处)卷入金属碎屑、线缆等异物,导致电机突然卡死,输出扭矩无法释放,轴在瞬时过载下断裂。
电机轴在循环应力作用下,因疲劳裂纹扩展导致断裂,断裂面通常可见明显的 “疲劳纹”(贝壳状纹路),核心诱因包括:
长期过载运行:机器人负载持续超过电机额定扭矩(如超过 1.2 倍额定值),或频繁在过载状态下启停,电机轴长期承受交变应力,导致材料疲劳。例如,搬运机器人长期抓取超重工件,或程序设置的加速度参数过大,均会加剧轴的疲劳损耗。
轴系同心度偏差:电机与负载(如减速器、联轴器)安装时同轴度超差(超过 0.1mm),或联轴器安装过紧(产生轴向预紧力),导致电机轴在运行中承受额外的径向 / 轴向力,形成 “弯曲应力循环”。长期运行后,轴的薄弱部位(如轴肩过渡圆角、键槽根部)会产生疲劳裂纹,最终断裂。
振动与共振放大:机器人运行时的振动频率与电机轴的固有频率接近,引发共振,导致轴的应力被放大(可能达到正常运行的 2-3 倍)。尤其在高速运行场景下,共振会加速轴的疲劳损伤,常见于未做动平衡的电机轴或负载偏心的情况。
电机轴本身的材质、加工精度不足,会降低其抗断裂能力,具体包括:
材料强度不达标:电机轴通常采用 45 号钢、40Cr 等合金结构钢(经调质处理,硬度约 28-35HRC),若材料成分不纯(如含夹杂物、气孔),或热处理工艺缺陷(如淬火不均、硬度不足),会导致轴的抗拉强度、韧性下降,在正常负载下也可能断裂。
加工缺陷导致应力集中:轴的关键部位(如轴肩、键槽、螺纹孔)加工时若存在毛刺、尖角、划痕或尺寸偏差(如键槽根部圆角过小),会形成应力集中点。运行中,应力集中处的实际应力可能达到平均应力的 3-5 倍,成为疲劳裂纹的起点,最终引发断裂。
装配过程损伤:电机轴在装配时被工具划伤(如安装联轴器时用铁锤硬敲),或轴端螺纹因强行拧入螺母导致崩牙,会产生初始裂纹,在后续运行中逐渐扩展至断裂。
通过针对性排查以上原因,可有效降低电机轴断裂的风险,延长电机使用寿命。